朱元璋略感诧异,并非因朱允熥写信报告情况。
是惊讶于他能如此迅速地厘清局面,且将书面提议及时送达。
任亨泰眨着眼睛追问道。
“刚才太子说的,皆出自太孙?”
朱标颔了颔首,补充道。
“父皇,孩儿还认为我们应考虑扩大锦衣卫。从京师军营乃至亲军卫中挑选忠诚可靠的人,通过军事学院培训成为合格军官。在可能发生的动荡局势下,能够秘密部署以增强地方防务。”
什么?
一贯温和的朱标,竟然提出扩张锦衣卫的。
更令人吃惊的是,他甚至提议让未来精英将才转岗。
任亨泰跟解缙二人尚未回话。
徐辉祖便率先说道。
“太子,微臣以为,若要隐秘地守护地方,不需这般繁复布置,新增锦衣卫耗费时日不说,兵将间也不易通力合作。不如朝廷以京军轮流为借口,加强地方防御,岂不是更为妥当?”
锦衣卫归属于上直亲军卫,上直亲军卫直接受朱元璋指挥。
从京军中调动兵力扩大锦衣卫编制,实际上削弱了大都督府的实力。
朱标转头望向徐辉祖,神情淡淡。
徐辉祖立刻点头致意。
朱元璋观察着二人反应,随口道。
“就让上直亲军卫派遣5个千户所,到锦衣卫北镇抚司去吧。这次京师轮换,也一并进行。”
朱标颔了颔首。
“确是合理。”
徐辉祖低头拱手回应。
“遵命。”
朱元璋已决意扩充锦衣卫,此决定不可更改。
尽管几人心中各有想法,却没人敢公然表达。
朱元璋笑眯眯地看着手里奏章。
“这是皇太孙呈上的报告,你们也读读。我已经看了两遍,事情考虑得很全面,内阁再详细审查一次,补足不足之处后,着手处理即可。”
任亨泰、解缙等人随即行礼抱拳回应。
“领旨。”
自宋以来,民间广泛流行一个观点。
书中自由黄金屋。
天下学子,在他们生命最初的几十年里,全力以赴投身科举考试。
待得功成名就,他们就会将曾经奉为圭臬的圣贤著作跟八股文束之高阁。
至于实际政务运作及国家治理等方面的知识,便全被忽视不顾。
这些成功人士沉醉于奢靡享受之中,乐此不疲。
纳妾养仆、建造庭园住宅,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
山西太原。
作为一道管辖机构驻地,太原集中了省内大部分人口与资源。
即使是在山水险峻的山西境内,太原城相较于其他地区来说规模较小。
即便如此,这座古城的一隅,仍有座庞大豪宅,占地颇广。
站在城墙之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栋建筑历经数次扩建而成。
围墙仿佛压制着周遭民居。
规格跟气势,即便与晋王府相比较,也只是稍逊几分而已。
一旦穿过那扇大门步入其中,迎面便是一幅江南水乡景致。
一脉清澈溪流穿墙而过,源自城外汾河之水,在院内营造出别致雅趣。
庭院内雕刻精细,尽显华贵,
室内聚集了许多文人墨客以及富商巨贾。
在此处,即便是朝廷禁止穿戴的绸缎布料,也只用来做些日常杂务。
皇宫专用色系更是随处可见。
外面处处可见穿着华丽丝绸服装,等候差遣的家仆,室内十余位侍女,便身着长裙跪坐在席前,奉茶献香。
一位打扮阔绰的中年男人,倚靠在软垫上打量眼前景象,
“今天邀请各位前来,是为了探讨一下大明王朝是否仍值得我们效忠?”
豫州道。
太丘驿。
天还没亮,朝廷钦差就将所有人喊醒。
待到曙光微现,一盘盘肉汤面搭配新鲜剥好的蒜瓣,已被送到北巡的太孙及随行官员、兵卒的手中。
人群过于庞大,太丘驿未能提供足够桌椅,满足这上千人的需求。
仅有身着官袍的人,才获准使用长凳。
地位足够高的,才能够将餐碗放置桌面。
此时此刻,石伟毅、许星阑、刘远、柴昊强、周豪五人,正与太孙共坐在一张桌子周围。
六个盛满面条的大碗,表面铺陈着几块卤制过的肥厚肉块。
围坐的六人一边剥着大蒜,一边吃着面条。
整条官路上,无论谁手捧面碗都是如此吃法。
相比普通士兵们咀嚼时的声音而言,这一处却显得格外安静。
吃完一碗后,朱允熥饮了一勺清汤。
取出一片甘草置于口中,缓缓咀嚼起来。
这甘草具备健脾益气、清凉解热等多重功能。
因其味甘性平,还能用于缓解咽喉疼痛及清新口气,在民间深受喜爱。
口中弥漫开来的甜味,掩盖住了之前进食所带来的气味。
朱允熥轻轻眯眼。
“根据蓝玉公的奏报分析,今天便会抵达永城。”
刚吃完最后一口面的石伟毅,用手背抹了一下嘴角。
随后,迅速抓出一片甘草,送进自己嘴内咀嚼一番后,才回应道。
“根据凉国公目前所走路线计算,确实会在今天踏入永城县。”
“那咱们耐心等候,总不好让舅姥爷扑了空。”
朱允熥说完,便起身朝向对面凉亭走去。
那里大概是专为过往行人设置的休息场所。
站在凉亭之中,俯视四周已然泛黄的广袤田野,思绪飘向今年该地税收的具体数额上。
紧接着跟入亭的石伟毅,望了眼前方辽阔土地。
“太孙是不是在考虑新政的相关事宜?”
“石伟毅,你觉得咱大明能够维系多久呢?”
忽然间,朱允熥提出了这样一个鲜少有人愿意触碰的问题。
石伟毅略作停顿,面上挂着温和的笑容。
“微臣见识浅薄,并无通天彻底之能,对于太孙询问实在是难以给出准确答复。不过依臣之见,只有当人民安居乐业之时,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纵观历史长河,历代王朝往往是在社会动乱之后崛起,又最终消亡在动荡之中。每次改朝换代过程中,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作为掩护手段,但实际上推动变革的总是底层百姓。”
“从刘邦起事至隋唐宋元历朝变迁莫不如此,只是从未有任何一次改革成果真正落到了广大民众手中。唯独如今我朝明君主政,实乃顺应民心天命之举。”
“推行革新举措至今,虽然偶尔遭遇些许风波,但终因圣上英明决策与贤能辅弼得当而顺利化解危机,继续稳步前行。”
“关于太孙询问未来命运如何?臣虽不明晓具体年限,但却深信根基稳固于民,便万事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