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峰小说 > 穿越小说 > 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 > 第779章到时候我带你去应天,让爷爷、父亲看看
听了朱允炆一番雄图伟业描绘后,刘天禄心中掀起了波澜。

仿佛眼前已浮现出了皇宫轮廓。

想象着自己策马驰骋穿过城门,步入那辉煌宫殿中,端坐于龙椅之上。

以至于隐藏在他袍袖里的双手,都紧紧地攥成了拳头。

望着眼前这位满面春风、真诚友善,又策略多端的朱允炆。

刘天禄突然打消了将来夺权成功后,将对方除去的想法。

因为像朱允炆这样具备长远眼光和战略布局能力的人物,白莲教会众中寥寥无几,基本没有。

如此人才必须放在身旁,替他日夜筹谋。

不过哪怕将来真有那么一天成为帝王,可考虑到朱允炆背景。

最多封赐一个象征性的闲散官爵,以享终身富贵罢了。

朱允炆细心观察四周,心中石头终于落地。

他轻握着萧涵的手,才顿感手心早已布满汗珠。

所幸结果是好的。

今日他这一番费尽心思的演讲,隐匿真相,示人以假面,终在刘天禄心中迈出信任的第一步。

这种行为用借壳孵化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借助白莲教、晋商,乃至关外残留前元的力量,引出潜伏在大明境内的暗处之人。

为黎民百姓恢复往日笑容。

想到这里,朱允炆缓缓松开了萧涵的手,双手合十,向着刘天禄深深鞠了一躬。

“允炆愿听命于先生,同舟共济。”

“只要先生能接纳我,即便是做个随从也是无上荣耀。”

回顾起过往生涯,刘天禄的生活总是充满警惕与隐藏,每一步都要慎之又慎。

他对权谋极其擅长,渴望实现先辈未竟的理想。

这类人物往往不愿轻易相信别人。

曹孟德梦中除异己。

不是他生性残忍,而是只有先发制人才不至于反遭毒手。

刘天禄亦是如此。

不过今日,朱允炆一系列举动让刘天禄对他产生了罕见的信任感。

朱允炆虽然表面上是为了生存。

但事实上,他的确也在出谋划策,这点刘天禄非常清楚。

伸手轻拍了几下朱允炆双掌,“得贤如君,令人畅快。”

刘天禄真诚地赞美道。

“只恨身边无美酒相伴,下次相见定当开怀畅饮一番。”

想起前不久与朱允熥约的那顿酒,不知何时能够兑现。

突然,脑海中闪过昨日皇城内与朱允熥的对话场景。

朱允炆嘴角微微上扬,回应道。

“日后必与先生举杯共引。”

“行,行。”

连说两次后,刘天禄笑颜逐开。

夜幕降临。

远处不知什么时候已泊来一艘漆黑小船,划破平静水面朝这边靠近。

“太保,船只到了。”

忽然听到岸边有声音呼唤,那是一旁值守的教徒。

太保?

这两个字引起了朱允炆注意。

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刘天禄。

原来此人是刘福通之后。

眯起眼睛仔细端详,通过后者背影间隙望见那渐渐接近的扁舟。

这艘船不算大,刚好足够载运所有人。

它装有遮篷设计,巧妙地提供了一个避风藏身之所。

见状,刘天禄率先向走去。

“朱公子,上船吧。”

刘天禄亲自带着韩阳羽登上了船,一同步入船篷之中。

两名携带武器的白莲教成员,驻守在朱允炆与萧涵身旁不远处,显然是等他们二人上船。

萧涵再次紧张起来,不自觉地与朱允炆的手紧贴在一起。

“二郎,咱们要去何处?”

回过头来,朱允炆加强了手上力道,嘴角微扬。

“我们将经水路先去山东道,再前往山西道。”

提到的地方虽对她来说有些陌生,但萧涵知道这些都是属于大明。

只是对于从未踏出凤阳半步的她而言,似乎极其遥远。

她面上流露出几分担忧。

“二郎,我心里不安……我们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

朱允炆淡笑着,拥住萧涵,在她耳边低语安慰。

“别怕,有我呢。相信我,总有一天我们可以回到这里。或许到时候……我可以领你去看看应天府。”

关于应天之行的具体原因,并未详述。

对此,萧涵也不再多问。

只要身旁有朱允炆相伴便好。

见状,朱允炆也并未多言。

轻轻地拍拍萧涵的背以示鼓励,随后拉着她的手向船上走去。

应天是他的故乡。

皇爷爷跟父亲都在那里。

如果此次冒险计划能够如愿,则有望带萧涵一起归去。

让他们见见儿媳,孙媳。

撑船杆触点河岸边,用力一推之后,那艘乌篷便徐徐离开了陆地,朝着洪泽湖深处前进。

距离凤阳越来越远。

离应天也越来越远了。

应天府。

一夜细雨。

黎明尚未真正破晓。

云平码头就已经迎来了繁忙晨景。

作为一座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每天所需的生活消耗都是一个庞大数字。

而且它还是整个国家政治、军事及经济的核心所在,日常交易量巨大无匹。

各类物资从这里流入流出,数不清的资金在市场上循环运转。

大明犹如一位古老巨人,应天府则扮演着心脏的角色。

每一次搏动,都沿着贸易路线将生机输送到大明每一个角落,维持着其持续向前发展所需的能量。

此刻,在船只穿梭忙碌的水面之上,两艘标记官方标志的渡江船,只正快速穿过商船队列而来。

早在先前,应天府就有明确法令,要求云平码头外所有商船须礼让官用船只优先通过。

见此情景,港口差役迅速行动起来,开始清理栈桥上的拥挤场面,确保留出足够空位供官船靠岸。

几乎是在同一瞬间,两只船相继停泊在岸边。

随之,两支衣着相近的差役队伍鱼贯而出。

“备马。”

“立刻备马。”

两个小队不约而同地发出相同指令。

负责现场调度的小吏不敢怠慢。

这批客人皆是为了传递重要信息赴京述职而来,尽管不清楚具体详情。

可凡是涉及此类事务,通常都是要直接汇报给皇宫的。

小吏立即行动起来,迅速准备好了平日放于此地的良驹。

两队紧急信使互相看了一眼,随即驱马向外金川门方向而去。

战马颈上挂着的小铃铛,随着骏马奔跑发出叮当脆响。

这两组人马一路飞驰未停,直至抵达西安门外。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